2019-08-23 18:08:30 来源:新华网
在书本中,乡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是“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的富庶;亦或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苦楚。没有亲历的知识总显单薄,不到过乡村的少年,难懂人生。
这个暑假,对于来自境内外千余所高校的一万名学子而言,是由汗水和泥土浇筑而成。他们跟随建行大学“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深入乡村、体察社情,组成1400余个讲师团,跨越江河湖海、走进麦地梯田,怀抱新金融的赤子之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于乡村潜入生命更深处。
无所不能新农人
正是夏耘秋收时节,太阳依旧炽烈,农活总是繁忙,但不同的是,乡野大地上多了这样一群“新农人”,他们大多在城市的象牙塔中手捧卷宗书生意气,与肩扛锄头的“农人”形象相去甚远,他们也常常被误解,被贴上“懒散”“娇气”的标签,是时候,还乡村镜像一个更真实立体的“00后”了。
穿上衬衫皮鞋,他们是建行县域支行跟岗实习的大学生;换上便鞋来到村口,他们又是“裕农通”的传播者与解读者;踏遍农家、乡镇企业,他们是一丝不苟的调研学子;走进乡村小学、养老院,他们既是留守儿童们最喜爱的老师,也是老人们眼中最可爱的孩子;打着赤脚走进稻田,秧苗与泥土又在宣告着,他们是大地之子、是精神上的新农人。平日里留守老人、孩子驻守的乡村因他们的到来,变得活泼灵动,青春的诚恳与朝气荡漾在村口银行、打场空地,让习惯沉默的土地笑开了花。
夕阳西下,乡村的夜晚清澈宁静,“带月荷锄归”的学子们在一片蛙声和蚊虫叮咬中整理下乡日记、调研报告,顺便抓来队友“头脑风暴”,想一想还有什么创意金点子、还能为村民办哪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儿。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二学生樊志远在下乡的7天里奔走了200多公里山路,写出了20000余字的调研报告和一份20多页的项目计划书。而在距离湖南株洲市230多公里的炎陵县,那画满笔迹的965份问卷则是学子们向村干部、村民、企业主调研访问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承载着学子们助力乡村振兴的拳拳之心。
乡村生活带来的激荡反而成了少年们创想的土壤。在大山大河大峡谷的重庆,学子们化身为农产品代言人,自发制作了一批“代言海报”——“河图板栗,图个吉栗”“好山好水好风光,诗橙奉节有远方”,质朴、逗趣的宣传语,所传达出的气质恰恰显露着“乡村+大学生”混合而来的意趣。走入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尚明甸村的10名实践学子助推“劳动者港湾”试点入村,让“港湾”来到农民身旁,入驻老乡心上。
在这些“万能”的新农人过来之前,可以说乡亲们是苦金融知识匮乏久矣。一张假币让往返十几里山路卖菜奶奶的辛苦付之东流。而金融诈骗更会摧毁一个家庭。当四川合江的学子们照常在集市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乡讲解预防金融诈骗知识时,他竟眼泛泪光颤抖着说:“小伙子,你要是早点来宣传,我老伴也不会走这么早,她当初就是因为想不开,就这么……才两万块钱嘛!不就是钱嘛!”学子们竟一时语塞,对于早已习惯移动支付、接到诈骗电话还可调侃几句的他们来说,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为了乡亲们面前的黑暗丛林。希望随着金融知识在乡村的不断普及,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也不再有老乡问“洗钱是啥,钱能洗吗”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无时无刻新课堂
“教学相长”成了乡村振兴课堂上的新常态。论金融知识、科技应用,大学生是乡亲们的老师;而在田间地头,“资深农人”们则是这些学子的老师了。盛夏溽暑,常常学生们要顶着40度的高温在大棚中体验“户外桑拿”:“瞧,你的汗都是白色的了。”“唉哟,我的防晒霜都白擦了。”在沟东村生态农场,村民告诉学生,大家正在葡萄上撒的果粉,就好像女同学涂的防晒霜一样,有着保护和防紫外线的功效。
如果说“农业课”让学子们皮肤晒得黝黑,那么一堂堂生动党课则让他们懂得永葆初心的红色。当学子们来到祖国边陲小镇河口,在这里为98号国界碑描红添彩时,当手中的画笔一遍一遍加重“中国”二字的红色时,学子们胸中也在一遍一遍镌刻青春对祖国的承诺——“有我必有河山在,不许界碑异邦存”。
广东花都大东村的老党员刘明玖为学子们讲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在讲述亲身经历时他指着头上的伤疤说:“五星红旗真的是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我很幸运,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现在还有退休金生活得很好。但我的战友们,却成为烈士,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希望你们也不要忘记。”红色往事点燃了赤子之心,也让学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无限可能新农村
乡村这片土地的感染力是超乎想象的。学子们不仅播种了知识,也收获了来自这片大地的深厚馈赠。
他们走进留守儿童的课堂,数学、语文、音乐、体育,每一堂课都盈满欢乐,但与孩子们短暂的相聚终迎来别离,听到孩子们说“希望哥哥姐姐们开心快乐”“不要离开我们”时,刚还笑意盈盈的眼角竟已湿润,眼前映射的画面,不仅是孩子们依依不舍稚嫩的脸,还有老奶奶久久握着的手,声声不停地道谢;还有每到一处,总要拿出最好食物给他们的质朴农人:“自家种的西红柿,早上就用井水冰上了。”“黄瓜解渴,天气热你们多吃点。”“舍不得你们走,还有好多好吃的,你们还没吃到呢。”不知是太阳强烈还是脚下水泡太痛,眼泪还是掉了下来,但那句“明年我们还来”却要郑重其事地说出。
除了五谷果蔬,乡村这片沃土里也生长着善意涌动的大能量。这能量让从未下过厨的王育琦做出了人生第一顿饭,让老奶奶连连称赞这盘炒咸了的土豆丝“很甜,很甜”,让平时不怎么出门的老人,端着饭菜坐在门口的核桃树下,和邻居们“炫耀”着:“现在的社会真好,娃娃过来看我,还给我做饭,真是懂事的好姑娘。”
这真是,无限可能的新乡村。
彝人怀中的月琴,苗人手中的芦笙与来自都市的青春律动共同回荡在云南省雷山县朗德镇南猛村,绿水青山和清风明月似也应和左右。学生们还加入了村里阿姨们的广场舞,当然这可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而是为了“知己知彼”地宣传金融知识:“开始我们怎么说他们好像都不太懂,后来我们加入了广场舞,一场下来阿姨们都爱跟我们聊天问问题了。”
新乡村的能量不止于此。当听完大学生村官邵翠通过发展民宿带领大家致富的事迹后,实践队员郭棋则暗自下了决心,她在下乡日记里写道:“回到家乡的广阔天地,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或许在毕业后我也可以成为像邵翠一样优秀的村官,带领全村人民走向致富。”
无所不在新金融
如果说大学生是青春的代名词,那么饱含普惠、共享、科技属性的新金融则可以说是金融的青春态。在村口开银行,既是乡村承接新金融属性的创举,也是乡村振兴的一汪清泉。学子们来到乡村为老乡挖沟渠引水灌溉,而建行其实在做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是引新金融的“甜水”入村,滋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滋养乡镇企业的持续运营,让金融服务不择细流,应享尽享。正如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所言:“金融不应是‘高大上’的贵族话题,它关系到老百姓居家生计、柴米油盐。”而建行的村口银行,就开在盐米油盐里。
为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建行敞开怀抱,依托村口随处可见的小卖部、日日顺水站等场所搭建“裕农通”服务点,让崎岖山路不再成为乡亲们获取金融服务的重重阻碍,让新金融得以在乡村的土壤里精耕细作。
目前全国已建立起23.7万个“裕农通”服务点,服务农户超过1400万户:“老人们去县城一趟不容易,以前取钱还得等孩子回来帮忙。现在有了村口银行,平时的存取、转账都在这办,大家都是乡亲,知根知底的,挺方便。”店主陈勤大哥骄傲地说,自打小店成了“裕农通”服务点,邻里们都喊他“陈行长”。现在大学生们来了,不仅能帮上忙,还能为行长们“补补课”:“过去以为银行的同志都是坐在玻璃柜台里面办公的,去网点办业务时,搞不懂的问题想问又不好意思开口,今天你们上门来给我们讲,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后我也可以给大家讲了。”
无论是在学子下乡活动中,还是在村口银行里,建行都乐意秉承一颗社会工作者的热忱之心做好后台支持,让学子有收获、乡亲有所得。而学子们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明白了建行在普惠农村中扮演的角色:“当我们来到张江勤益村和跃进村时,村支书告诉我们未来乡村的核心将会是把高科技运用在农业中。可以说,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深入,也就是让村民享受到科技变化带来的生活便利。”
当银行走出金融街,当大学生走出书斋,从“后悔来了”到“不舍离开”,我们看到,由建行和志同道合伙伴们共同搭建的这条产教融合下乡实践之路,走对了。如果说建行大学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延展着学习的时长,那么下乡实践活动则在空间上拓展着学习的范畴,而那些挂在县域、村口银行的“实习实训基地”牌子,则表达着这场实习更接地气,也更多样。
这个夏天,学子们收获了沉甸甸的乡情,深化了对金融的理解,还拾得了一个更温润厚实的自己;社会看到了一群吃得了苦、出得了创意的新青年,看到了怀抱乡村振兴志向的新力量;老乡们走进了一家家坐落在村口的银行,看到了乡亲变“行长”,体会到了新金融的温柔可亲;而银行,则看到了新金融的未来在乡村与城市的互动中渐次展开,在青春的创想中不断迭代,还看到,新金融的奥义,正在泥土中长出。(三木/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