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3 12:50:30 来源:环球时报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陈洋本报记者倪浩显扬
中美贸易战硝烟不断,让美国企业左右为难。扎根中国多年,有美国企业被迫踏上漫漫长路,寻找能够代替中国市场的“第三方”国家或地区,但现实并不理想,新的产业链形成不会一蹴而就。在屡屡碰壁后,很多企业也选择继续坚守中国市场。路透社称,美国在华企业需要转移的不仅仅是单独的企业,还有背后完整的供应链,“这是一代人中规模最大的供应链转移”。
“从业30年来所做过的最艰难的事情”
去年,当凯士通国际香港有限公司(CapstoneInternationalHKLtd.)总裁拉里·斯劳文听说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威胁到他在中国的电子产品业务时,他知道,自己必须尝试去其他地方设厂,“这是我从业30年来所做过的最艰难的事情”。这位70岁的老人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在中国南方建立供应链,为美国大型零售商生产商品。
当美国在2018年7月首次征收关税时,斯劳文公司生产的核心产品,如电池供电的LED灯泡等并没有在清单上。同年9月,美国宣称扩大加征关税范围,该公司的产品面临10%的关税。但去年年底在阿根廷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中美双方为贸易战踩下刹车,都建议在2019年3月份最后期限之前达成协议。很快,3月份最后期限已过,关税仍保持不变,给了斯劳文喘息的空间。
斯劳文只是数千名在贸易战中被迫颠覆在华业务的企业家之一。路透社援引斯劳文的话称,从去年以来,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威胁了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电子产品业务。在关税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斯劳文不得不对公司业务进行调整,“公司可以把业务搬到其他亚洲国家,但这并不容易”。Capstone公司总部的业绩显示,受贸易战影响,该公司2018年净收入为1280万美元,远低于上一年度的3680万美元,净亏损100万美元。该公司首席财务官格里称,“公司面临着史上最严重的挑战”。
短期内中国无法被第三方替代
随着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加剧,美国在华企业急切寻找新的市场,希望建立新的供应链。但他们也发现,没有任何地方能像中国那样可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几乎没有企业计划完全从中国撤出。浙江千寻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海成,2018年曾赴美参加301调查听证会。22日朱海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赴美期间他听到的都是反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声音。“美国的企业家对政治没有兴趣,加征关税导致的产业链条被破坏,令他们非常头疼,这意味着他们又要去参加展会,去发展新的合作伙伴,过程非常复杂”。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劳动力充足而且技术素养高,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短期内中国的产能无法被美国或者其他第三方替代,因此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在商业上并不可行。
很多企业选择继续留守
美单方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阻碍了中美贸易投资的正常发展,双边贸易额与双向投资额都呈下降趋势。朱海成接触的与美国业务往来密切的浙江中小企业,有一部分选择海外设厂,一些企业则按兵不动,仍然坚守中国生产。“这些企业通常都是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且抵御美国加征关税的能力比较强,而美国企业也愿意承担成本的上升。比如我所了解到的机械行业、汽车配件行业的一些企业,因为握有核心技术,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海外设厂的做法”。
美国《纽约时报》称,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托斯滕称,任何扰乱该行业所依赖的全球供应链的行为,都可能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增长。高盛表示,加征关税成本的40%已经转嫁给普通美国人,其余由美国生产商和零售商分摊。
美国联合技术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萨克表示,虽然美国企业可能会重新考虑供应链,但大量生产回归美国的现象并未发生。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和其他产品大幅下降,但同时缺口被其他国家产品填补,美国贸易逆差状况基本保持不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