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0 14:12:30 来源:澎湃新闻
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表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还有巨大的潜力。
尚福林介绍,目前,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7家银行在华设立了995家营业性机构以及155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3.3万亿元,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增长了9倍多。同时,目前外资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比重还很低。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算是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占比比较高的,还不到6%,外资占A股市场的比重是2%。从这些比例可以看出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尚福林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推动商品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的转变。金融开放制度的规则正在加速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必然迎来制度性、系统性的开放新局面,一定会向世界释放出更加巨大的吸引力。
以下为演讲全文(未经演讲者审订):
尊敬陈主席,王省长,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根据会议的题目,下面我就金融开放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与金融形势之下,要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扩大对外开放的金融战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强调,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效能。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更加强大的金融动力。
一方面,金融对外开放是我国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不仅仅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更为引进资本、人才、管理等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我国银行业现代化改革初期,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银行业开拓贸易金融、大宗商品融资、衍生交易等特色领域。从而促进了我们业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是从银行业讲。
从保险业看,从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作为第一家保险公司到现在,吸引了外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弥补了国内保险业部分空白。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在证券市场专门设立了B股市场,筹资外资资金50多亿美元也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接轨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积极进展,我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七大跨境和离岸支付货币。沪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沪伦通正式启动,国际知名指数,A股纳入比例,目前银行业总规模已经居全球第一,保费收入和证券市场总市值稳居全球第二。
另一方面,金融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资金融机构办理中资企业境外发债、上市、并购、融资等等业务,弥补了原有金融服务的短板。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为我国金融业探索符合市场基本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了重要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要素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对对外金融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主动满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第二,我想讲一下,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仍然有巨大的效应,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期间,陈元主席讲在我们开会期间有变化。加之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际上没有完全消散。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全球金融合作的大环境。那么受这些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一些观望的情绪。
对此,我们对我们国家的开放潜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和吸引力。
一是充分估计我国金融市场在应对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方面强大的韧性。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一度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巨大冲击,世界经济贸易总体放缓,一些国家经历了漫长的缩表过程。这个波及效应现在仍然在显现。当前,个别国家单边主义加强,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在变动中加剧,全球经济和金融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金融市场表现出了比较强的韧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外资金融机构曾经选择出售,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海外资产。主动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经营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问题,而主要是为了修复母行因为金融危机受到重创的资本负债表。当时有一家外资银行是2015年退出中国,后来我们认真分析了它这个情况。它当时在中国区的业务,业务比前一年增长还很好,而且在整个亚太地区也是经营最好的,就这家银行在中国的机构。它退出中国,主要就是战略上回归母国。
另一方面,要看到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还有巨大的潜力。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和境外的投资者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刚才周小川行长也讲了,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定了一条外资银行,要有200亿美元以上才能在中国设立机构。那么这些大型机构在中国基本上都有机构。目前,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7家银行在华设立了995家营业性机构以及155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3.3万亿元。比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增长了9倍多。2018年,实现净利润是240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年净利润16倍多。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1.12万亿元,也比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增长了73倍。增长幅度是非常快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外资银行资产占我们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比重还很低,不是比较低,还很低。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算是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占比比较高的,还不到6%。外资占A股市场的比重是2%,占我国外汇市场比重是29%,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来,我们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商品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金融开放制度规则正在加速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必然迎来制度性、系统性的开放新局面。一定会向世界释放出更加巨大的吸引力。
第三,坚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开放原则。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向内看需要通过对外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向外看要把握机遇,需要向开放内生动力。一是要在改革爬坡过坎儿过程当中尽早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我国金融市场在很多领域竞争还不充分,服务的质效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尽快打破利益藩篱,建立互利共赢的金融新格局。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1条,银保监会有9条,银监会有9项措施,金融委有新11条,相继出台。这是在以对外开放主动,必须贯彻落实到位。
第二,在全球战略变化当中抓好战略布局,我们积极发挥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优势,还要发挥与我们有合作或者合资的外资银行在全球布局的优势,配合“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尽早谋划实施重点布局,多点开花的这种金融开放战略。
第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方向。扩大实体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根本上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质量发展的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我们金融机构笑直面外部的冲击,将冲击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历来我们讲,刚才周行长也讲了,金融行业在对外开放当中在早期还有一些认为是发展不够充分的行业,开放的时候要有个顺序。
那么现在看,金融业是竞争性行业,需要通过竞争来不断提高效率和活力。这个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开放要坚持以我为主,将金融开放放到国家全局当中谋划,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将外资进入我国带来的竞争力转化为改革的发展的动力,要学习借鉴外资进入所带来的先进经营理念和成熟的市场经验,加快科技业务、产品、流程管理,改变我国金融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在业务模式上由同质化加快向特色化、专业化转型。推动公司治理结构向纵深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要把服务实体经济摆在首位。在持续推进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当中,关键还是要始终坚持本源,专注主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金融自身发展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要通过引入风险管控、信用评级、财富管理、专业保理、消费金融、养老保险等方面具有特长的专业外资机构,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我刚才点到的这几个方面,这是在金融委11条当中点到的这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恰恰是我们在我们的金融业在发展当中的短腿。
那么引进这些行业,对我们国内本身这些行业是会有冲击的。那就要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通过引进这些外资机构、通过引进这方面的业务,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这次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看到,冲击本身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企业创新型的升级步伐。金融业必须借助对外开放加快自主创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质优、价廉、高效匹配的金融服务。
第五,坚持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金融根本任务,金融对外开放也不能一放了之,要和防范风险并重,要与金融监管的能力与开放的程度相匹配,这个讲两点。
一方面,加深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坚决守住金融底线,不展开说。
第二,严格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积极参与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需要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对标高水平国际规则,在金融体系稳定评估、反洗钱反恐评估等方面,客观反映中国的情况,争取公平待遇。同时,更要从学习、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逐步转向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金融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走好新形势下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之路,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不断迈进。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