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18:08:30 来源:新华网
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 陈中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建设银行2019年扶贫工作会议提出,“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洞察精准扶贫的现实痛点”。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发挥金融优势,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金融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洞察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新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表明解决供给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将是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核心内容,目标是减少无效、低效的金融供给,通过产品创新、理念转变、市场结构调整,改善供需结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求的能力。
当前,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其中,“三农”领域金融服务是主要的短板,仍存在农村金融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效率不高、供给适应性不强和供给易得性不足等情况,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是金融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加速了资金从边远农村向中心城市的流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收益率低、风险高,资本出于逐利性,不仅不会自动流入农村,反而源源不断地把农村低廉资金转移到城市,信贷资源在城乡之间处于失衡状态。中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二是资金流动的马太效应造成原本匮乏的农村金融资源更加匮乏。无论是金融服务的渠道、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农村都与城市形成巨大落差。据统计,2017年末我国农村每万人有银行网点数仅为1.3个,村均0.24个。各家金融机构线上服务渠道的推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象,但可及性、易得性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三是农村人口金融知识能力欠缺成为制约农村社会进步的障碍。《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调查显示,农村家庭有接近40%的家庭金融知识水平为0。脱贫攻坚实践表明,最为贫困的一部分人,除了因疾病或残疾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的,大多是因劳动技能不足、市场反应能力不强及金融理财技能掌握水平过低而贫穷。且对正规金融服务认识不足,普遍缺乏金融风险意识与辨别能力,容易受利益诱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问题时有发生。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在改变传统农村面貌,催生新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如:开农家乐需要资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资金承租土地、购买生产资料、聘请工人;农村电商、市民农园、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出现,更需要金融机构创新符合现实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支撑。越是当脱贫攻坚进入到关键时期,越是要突出金融工作者的专业性,并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为这项伟大的事业贡献金融智慧。从供需视角看扶贫工作,“扶”是供给,“贫”有需求,落实精准扶贫方略,需要贯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寻找到金融支持长期稳定脱贫的新路径。
创新金融扶贫新模式
2018年末云南农村贫困人口181万人,贫困县40个,贫困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扎根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主动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高度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认识脱贫攻坚的深刻意义和现实痛点,通过创新模式赋能脱贫攻坚,开启金融扶贫的第二曲线。
增加信贷供给。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主动做好“信贷补短”工作,引导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一是重点助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位于“三区三州”的怒江州、迪庆州在道路交通、水利水电、义务教育、危房改造、基本医疗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5月末,在全省贫困县(区)贷款余额565.02亿元,带动和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和增收近60万人。一笔笔贷款如同一束束火把照亮贫困地区的脱贫之路。二是着眼城乡一体化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围绕省政府“三张牌”战略部署,契合区域资源禀赋为云花、云茶、云烟、云药、云游提供“五云”特色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以普惠金融“精准滴灌”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升级,累计投放“五云”融资支持12.51亿元,让新金融的阳光雨露更好地“滋润”金字塔底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三是把支持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社+农户”等共同借款人模式,带动多方共赢。2018年末全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5.11亿元,“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带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拓展渠道供给。下大力气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持续在贫困地区增设物理网点和自助银行、布放设备机具,提升乡村地区金融资源的获取能力。全行在贫困县域设立物理网点97个、建设自助银行212家、设置ATM650台、投放自助柜员机517台。在全省主要乡镇和农村地区布放“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4184个,持续提升服务覆盖度和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延伸服务网络,以“善融商务+地方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架起供销衔接的连心桥,解决贫困地区、贫困户农产品难卖、贱卖的问题,拓宽云南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和贫困人口增收渠道。目前实现省内36家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善融商务平台,2018年实现善融商务线上扶贫交易额5382.85万元,惠及24个贫困县和定点扶贫点,为“云品”插上飞出大山的金融翅膀。
创新科技供给。“越贫困的地区越需要高科技的滋润,越困难的问题越要用互联网的思路来破解。”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依托建设银行帮助云南省政府建设的智慧政务平台,将数字化建设延伸到扶贫领域,满足广大农村的“非金融”需求。在“裕农通”普惠金融APP加载政务服务功能,首期上线112个政务服务事项,努力将4184个服务点打造成“村口政务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村百姓提供户籍办理、出入境证件预受理等政务服务便利。全国首创在省分行定点扶贫点布放智慧柜员机,加载52项智慧政务及便民缴费功能,颠覆了要到政府办事大厅办理政务的传统概念,成为村民身边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大厅”,解决农村、山区百姓办事最后一公里,推动“政务服务无处不在”,让地处深山里的村民们有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的幸福感。
丰富“知识”供给。践行建行大学宗旨,依托“金智惠民”等项目,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与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合作,启动《云南省金融素养提升千人培训计划》,为包括涉农群体、扶贫对象、基层乡镇扶贫干部、小微企业主、政府部门金融管理者在内的群体普及金融知识,解读国家政策。针对定点扶贫点与贫困地区,开发精准扶贫专业课程,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把农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扶贫干部、贫困村群众身边,举办扶贫培训157次,帮助贫困农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技能,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临沧耿马举办的建行大学“甘蔗病虫防控与抗旱保苗技术”培训,成为了“金智惠民”工程下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和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培训的鲜活注脚。
探索“金融+”多样化供给。注重开展广泛合作,凝聚各方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多渠道、低成本资金和多样化、便捷化服务,有效支持贫困地区民生工程和产业发展。设计“融资+融智+股本金投入+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产业扶贫方案,引入定点扶贫点当地乌骨鸡养殖龙头企业盐津万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内养殖产业龙头企业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带动当地走出一条标准化、规范化乌鸡养殖产业发展道路,实现427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积极试点“期货+保险”金融复合产品帮助农户有效管理特定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波动,联动建信期货、云南农垦及太平洋保险公司设计橡胶价格保险,对版纳州1000吨橡胶进行投保,2018年勐海县黎明农场1672户胶农在价格下跌时获得赔付价格保险50.32万元,将损失降到最低。引入拼品旅游开展合作,从6月起,游客到文山广南多个景区旅游,使用建行龙支付购买景区门票或船票,除获得购票优惠外,每成功支付一笔,将捐赠5元用于广南扶贫事业。协调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资金210万元,为定点扶贫点盐津县落雁村做好道路打通与硬化工作。此外,母亲健康快车、“善心慧思”、“积分圆梦”、“爱心水窖”、捐建卫生室等系列公益活动,提升了金融扶贫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书写扶贫攻坚新答卷
当前,贫困地区正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金融人有责任把金融资源往最需要的地方去引领,尤其要把其引流到农村里参与建设。下一步,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将认真做好新扶贫模式的总结与推广,以金融新供给带动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将产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长效产业扶贫项目,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创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贷款产品,解决种植类农业企业部分投资项目融资需求,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并以此带动服务好其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农户。创新普惠金融新模式,围绕省政府“三张牌”,精准支持贫困地区“五云”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小微快贷、云税贷、平台快贷、云商贷、商圈易贷等普惠金融产品,“贷”动乡村产业“旺”起来。助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水利交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对民生经济拉动效应明显的项目建设。2019年全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新增不低于9亿元,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
加快渠道建设进度。在两个贫困县域新设物理网点,增加金融网点对贫困地区的覆盖。丰富“裕农通”服务平台功能,鼓励和优先支持在扶贫攻坚地区加强服务点设置,到2019年末“裕农通”服务点达到6000个以上,全省37个无机构县域达到100%覆盖。积极探索“滇货出山”电商扶贫工作,丰富善融扶贫商品,拓展帮扶范围,大力推广定点扶贫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线上销售,2019年善融电商扶贫交易额力争完成6000万元。
加强科技赋能扶贫。充分利用好我行帮助政府搭建起的贯穿“省州县乡村”的智慧政务平台,加大与各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财政等管理部门的合作,加大G端连接,实现平台、数据、服务等功能链接,探索扶贫新模式。积极构建以智慧政务为核心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生态体系,如将惠农领域“云税贷”、“小微快贷”等普惠金融特色业务内嵌系统,配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当地诚信建设,真正破解农村信用缺失、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农业生产、涉农信息撮合、惠农管理等多维度多场景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搭建云诊疗平台,联合第三方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贫困地区,使得乡村农民可以在线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让金融从冰冷高贵转向温暖质朴。
扩大金融知识普及。借力建行大学“金智惠民”工程,开发扶贫精准课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普及和实用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好建行大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向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乡村扶贫干部、小微企业主等进行特色化的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输出,用金融的手段助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提升资源整合质效。推动资源整合者与资源拥有者走在一起,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作战中破解扶贫难题。以点带面,在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等涉农行业中复制推广盐津县落雁村乌骨鸡产业扶贫模式;借鉴推广“N+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投行等非信贷手段撬动更多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钩机制与服务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