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6 06:00:34 来源:证券时报
基金净值:
算法不同 差异很大
陈嘉禾
“茴香豆的茴字,你知道有几种写法吗?”百年前鲁迅笔下的这个段子,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语文课本。今天,在面对投资产品的净值时,许多投资者也没有搞清楚,看起来都是一个数字的产品净值,其实有不同的含义。而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产品净值和真正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投资者就很难在不同的产品净值之间,进行科学、精确地对比。
净值的三种算法
对于“产品的净值有几种算法”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产品的业绩还能有几种算法?1.5的净值不就是1.5的净值吗?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许多细节,埋在不同投资产品的合同条款中。
投资产品向客户收取的费用,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每年固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固定管理费。中国投资者最早接触的公募基金,普遍采取的就是这种扣除方法。第二种是业绩提成,就是回报达到一定比例以后,扣除回报率的一部分做为提成费用。第三种比较不常见,叫做“份额缩减法”,就是产品的回报不从净值里提取,而是扣除一部分的客户份额,充当业绩回报。也就是说,客户本来有100个产品份额,到了年底,可能就剩下98个了。这三种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客户收取的费用。
按照许多投资者简单的理解,产品的净值就应该是到手的钱。也就是说,净值=整体回报-费用。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其“在收取费用后计算净值”的方法,将其称为“费后净值法”。但是实际上,产品净值的计算方法,并不只有“费后净值法”一种。
对于公募基金产品来说,客户见到的净值数据,往往就是扣除了管理费用以后的实际留存净值。客户按照这个净值赎回,到手的钱就是这个净值。这种方法简单易懂,而且由于公募基金在中国市场资历最久远、接触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因此绝大多数投资者接触的都是这种“费后净值法”,也简单地将净值理解为自己的实际回报。
但是,对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私募产品、券商资管产品来说,采取的绝大多数是“费前净值法”。也就是说,客户看到的、公布出来的净值,还没有扣除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而实际客户拿到的钱,要减去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这种算法,由于是公布在扣除费用以前的净值,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费前净值法”。
更加复杂的是,如果简单说“费前净值法”,也不一定会得到最准确的情况,因为还有一种业绩提取方式,是“份额缩减法”。也就是说,费用的体现并不在净值中表现出来,而是不断缩减客户持有的份额。这种方法,很难说它的净值是“费前净值”还是“费后净值”,因为它根本不从净值中提取费用,而是缩减客户的份额来提取费用。但是,“缩减份额法”起到的实际作用,和“费前净值法”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客户看到的实际净值变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投资回报变动。真正的投资回报变动,需要在净值变动之上,再减去份额的变动。
算法不同差异很大
由于不同的投资产品在计算净值时,对是否在其中刨除收取的各种费用,存在不同的口径,因此投资者在比较不同的产品净值时,必须考虑进这一因素,才能做出公允的比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两个投资产品A和B的净值,在1年中都从1增长到了1.2,这时候如果A产品是采取“费后净值法”,B产品是采取“费前净值法”,如果我们只考虑20%的业绩提成、不考虑其它任何费用,那么A产品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就是20%,而B产品带来的回报则是16%。
这种不同计算方法带来的相同净值代表的不同真实回报率的差别,在短期看来似乎只有几个百分点,但是在长周期里,由于复利的作用,则会被放大到更大的地步。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在1年里,两个投资产品的回报率差额只有4%(20%-16%),但是如果把年限放大到5年,A产品的实际回报是110%,B产品是149%,两者相差39%。如果是10年,A和B的真实回报分别是341%和519%,相差178%。而如果是20年,两者的真实回报则分别是18.5倍和37.3倍,相差将近19倍。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产品的费用是在每年收取,还是在客户赎回时一次性收取,在长期也会带来显著的不同,即使产品的净值一样。在上一个例子中,我们假设的情况,是每年收取20%的业绩提成。但是,如果投资产品是在最后一年才收取20%的业绩提成、之前分文不取,那么对于20年的投资周期来讲,客户的实际回报,就会从18.5倍增加到29.9倍,多了11倍还多。
所以说,产品净值和投资者取得的真实回报之间,在不少情况下会有显著的差异。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投资者不仅会无法取得预想中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不同的投资产品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留意不同投资产品的净值与实际回报之间的不同关系,在进行细致的证券研究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