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 18:08:00 来源:新华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何平教授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韧性是经济抵抗负面冲击的能力。
(一)政府干预可有效应对负面冲击
韧性就是当外部出现负面冲击的时候,经济抵抗冲击的能力。在中国,这种抵抗负面冲击的能力很强。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三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政府的视角来看,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应对冲击的时候,这种干预能力主要体现为将负面冲击在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再分配的能力。
事实上,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非常大,但民众并没有感觉到大幅波动,因为无论经济呈现上涨还是下行的趋势,政府都有能力把上涨的好处以及下行的坏处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很好的平滑。比如因为某个行业的衰退造成一批失业人员,通过政府大量的补贴,下岗职工不会突然失去生活保障,而是能平缓地经历社会变革的阵痛,我们的政治制度以及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配合这样的政府干预机制运转的。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政府的干预手段不多,导致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
第二个层面可以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来看,因为我国崇尚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长者都有储蓄的习惯,储蓄率可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增减,但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不会有大幅变化,这就增加了百姓的抗压能力。
第三个层面是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的,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产业链非常完整,工业门类齐全的经济体。即便有的产品我们没有其他国家生产的好,但是依然有可以使用的替代品。同时,中国也是农业大国,我们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为了让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证,这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
(二)要以开放挖掘经济的潜力
我认为要更进一步地挖掘中国经济的潜力,最重要的就是开放,开放是保持经济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重要的手段。一个工业产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的大国最害怕的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闭关锁国。但是一定程度上,保持经济的韧性和开放是有冲突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但是国际分工意味着产业链的完整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所以我们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当中进行合理的分工,既要保持开放,又不能丧失经济韧性。
同时,依然要保持中国人民勤俭节约的美德,因为高储蓄率也是经济抵抗风险的重要力量,而这和当前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是有一定冲突的,坚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不断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将开放推向新的高度,也可以缓解这种冲突。
在金融领域,要着力把握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因为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但银行体系有自己的风险,所以中国要建立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金融架构,银行加上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的包含多种融资中介和融资工具的融资体系,既有效率,又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
目前看来,保持经济韧性需要防范银行体系的风险,首先,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控制银行体系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通过对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实现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诸如此类的尝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这些经验都可以转化成为制度。
其次要发展科技,借助新型的金融科技手段,对一些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进行重构,提高效率,防范风险。比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手段对个体或者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有利于把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使得金融体系可以服务到更多的个体,实现更多场景的应用。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如果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