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 06:34: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全球投资者正在加仓中国!
不只是股票,还有债券。6月,北向资金创下了历史第5大月度净买入额;同时,境外机构的债券持仓规模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欧洲多个国家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低于0,成为“零下”俱乐部成员。相对更高的收益率,让中国债券成为了全球市场上的“香饽饽”。6月,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持仓规模连续第7个月增加,再创历史新高。交易中心数据也显示,全球投资者在持续净买入中国债券。
外资买买买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最新发布的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境外机构在该公司托管的债券面值总额达到16452.3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并较5月末增加346.18亿元,为连续第7个月增加。
6月境外机构持仓增加规模超过了证券公司,是当月净买入债券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
上海清算所的债券托管数据尚未公布,但6月外资净买入的趋势相当明显。
日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业务运行情况。
据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业务交易量达3861亿元,日均交易量超过203亿元。全球投资者持续净买入中国债券,当月净买入达897亿元。
6月共有10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范围扩展至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截至6月末,结算代理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为923家,债券通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为1038家。
这些数据表明,境外投资者在不断加仓中国债券,同时,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正在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资料来源:CfetsOnline发布
多国成为国债“零下”俱乐部成员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量增加了1382.86亿元。其中,第一季度增加82.98亿元,第二季度增加1299.88亿元,从4月开始外资加仓中国债券的态势非常明显。
二季度人民币汇率曾出现较明显贬值。据统计,2019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1412个基点,幅度达2.1%。
从以往情况看,外资买入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受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显著。但是,今年外资机构不仅没有减少对中国债券的投资,反而加大了买入力度,足见中国债券的吸引力。
长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扩大开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构成全球投资者增配中国债券的趋势性动力。
中短期而言,始于2018年四季度的这一波外资增持大潮,可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驱动:
一是中国债券纳入国际主要指数,吸引外资持续流入。彭博公司于今年4月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后者是目前国际三大主要债券指数之一,有利于带动国际投资者增加对中国债券的投资。
二是今年中国债券利率下行幅度远小于海外债市,令中外利差扩大,中国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上性价比凸显。
7月3日,经过连续4日的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一季度低点的差距收窄至不足10个基点。然而,当天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1.95%,已创出近三年新低,中美10年期国债的利差维持在120基点左右的高位。
今年以来,在海外债市上涨浪潮中,中国债券表现相对滞后,导致中外利差水平不断扩大,中国债券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
以美债收益率为例,美债收益率自2018年11月起转为下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2%以上的7年高位水平一路走低,到目前创出近三年新低,累计下行了超过120个基点。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下行了不到40个基点。
今年海外债券市场整体呈现出牛市行情,收益率水平逐渐回到2016年低位水平附近,欧洲国债收益率已创出历史新低。荷兰、芬兰、瑞士、法国、比利时、德国、奥地利、丹麦、日本等国家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低于0,成为“零下”俱乐部成员。
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为止,全球负收益率的债券总额已达到12.5万亿美元,超过了2016年的规模,创出历史新高。目前全球负利率的状况还在深化,中金公司固收研究认为,今年全球利率再创新低概率在上升。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
数据显示,全球资金正从风险资产撤出,持续流入债市。在这一过程中,利率水平更高的中国债券对外资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全球利率正朝着历史新低挺进,中国债市收益率距年初低点还有差距。由此来看,外资继续增配中国债券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收敛,制约外资买入人民币资产的这一不利因素正在改善。
进一步来看,外资在人民币汇率出现短期波动的情况下,反而加大对中国债券的投资力度,“抄底”的痕迹相当明显。这恰恰说明,境外投资者并不认为人民币会持续贬值,背后传递的是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信心。
不光是中国债券,从北向资金流动来看,A股对全球投资者同样具备很大的吸引力。6月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426亿元,为历史第5大月度净买入额。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