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6 07:08: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5日,全球的目光聚焦在中国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此隆重开幕。
作为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进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更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方案”。
进博会的举办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它将为国内的消费与产业带来哪些机遇?近年来中国为何频频推出鼓励进口的措施?扩大进口是否会冲击国内产业?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主动开放体现大国担当
《21世纪》:进博会与以往各种博览会、交易会相比,区别在哪里?
魏建国:进博会的核心在于两个字:进口。近几十年来,中国成功举办了广交会、高交会等交易会,其主要是为了“卖”,出口中国的产品;进博会与其不同,其主要目的在于“买”,是主动开放市场。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以国家的名义举办进口博览会,这在贸易史、经济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况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办这个会,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称得上伟大的世纪创举。
《21世纪》:如何理解进口博览会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承载的使命?
魏建国:进口博览会不光是为了满足国内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增加一些抗癌药、机械装备等商品的进口,它更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宣誓与标志性工程。
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进博会的举办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红利。
《21世纪》:目前逆全球化潮流暗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如何看待中国扩大开放与这股潮流的反差?
魏建国: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举办进博会,搭建了一个开放合作的国际性平台,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加包容互惠的“中国方案”。
进博会是中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更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身践行。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21世纪》:从出口走向进口,中国的这一动向释放了哪些信号?
魏建国:中国扩大进口需要满足三方面条件:广阔的消费市场、强大的支付能力和成熟的消费群体。
第一,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扩大进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二,当前中国每年进口差不多1万多亿美元,而外汇储备有3万亿美元,宏观层面讲,有充足的外汇支付能力。从微观上看,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能够承受进口商品的价格,近年来国人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外大量采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国民具备这样的支付能力。
第三,中国有着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这为进口产品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基础,他们不但有支付能力,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高品质进口商品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扩大进口有利于推动这一矛盾的解决。
推动产业升级
《21世纪》:进一步开放市场是否会为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看待开放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魏建国:我一点也不担心这种冲击。扩大进口一开始必然会影响国内的一些产业,但这会倒逼国内企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降低管理成本,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更个性化的产品,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升级。
实际上,这种担忧在入世时非常强烈,结果这么多年的事实是:开放程度越高,产业发展越成熟。比如当时有人担心汽车等领域放开国内会受到冲击,而实际上汽车行业的开放推动了汽车的快速普及,带动了汽车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甚至公路建设也获得了飞速发展。
相反,有些地方我们没有开放,比如说医疗医药,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医疗领域成为如今国民意见最多的领域,药价贵、质量差现象普遍;金融领域也如此,造成这种现状就是因为不开放,要保护。
所以现在还在想着保护是落后的思维,经历了此前的发展,人们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转变。
《21世纪》:此前中国进口结构中铁矿石、原油、木材等原材料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我们发现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化妆品、医疗器材等日用消费品降低关税,如何看进口更多地从生产资料转向生活资料?
魏建国:一方面,增加生活资料的进口可以有效改善中国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的状况,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红线的逼近,中国可以用低于自己的成本享受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同时减少本国铁矿石、木材、煤炭等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生产所带来的污染。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已经从“站起来”实现了“富起来”,中国巨大的、仍在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像一块大蛋糕一样吸引着各国企业蜂拥而至,比如说,现在中国老百姓的早餐已经不满足于豆浆油条了,这为更多进口食品提供了需求基础,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未来中国还将进一步走向“强起来”,本次进博会上加工贸易的升级也是一个重头戏,中国将进口更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21世纪》:不少人将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视作外贸升级,你怎么看?
魏建国: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很多人将加工贸易单纯地看作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实际上,加工贸易正在不断地升级。
在加工贸易中,中国以前靠廉价劳动力,现在靠高技术工人,以后则靠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这有着巨大的潜力。比如中国可以用机器人造机器人,对于核心零部件与关键原材料我们需要进口,这种加工贸易是符合中国整体发展方向的。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否需要担心增加进口会带来贸易逆差?
魏建国: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也不怕进口带来贸易逆差。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确实需要大量外汇来购买机械设备等产品,而国内外汇储备不足,所以就鼓励出口;但是发展到现在,中国已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就更加注重进出口的平衡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不少发展中国家都保持着顺差,如今中国国内市场已经成熟,愿意与这些朋友分享机会。比如,上世纪90年代埃及就希望中国多进口他们的花岗岩,这是石板瓷砖的主要原材料,当时中国仍不具备能力因而无法实现;然而现在条件可以了,埃及红地板砖铺到了中国的各大饭店以及千家万户,现在大量进口供不应求。
《21世纪》:在外汇储备使用上,你怎么看配置美债和扩大进口两者的关系?
魏建国:我认为,中国在外汇储备上应增加用于支付进口费用的比例。
中国是持有美债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像是一个磨豆腐工人,从美国那买来大豆,辛辛苦苦磨成豆腐,卖出豆腐挣到钱后又没有花,又拿去买大豆,这一过程对美国是有利的,而在不少方面中国则是被动的。
美债当然是外汇储备重要的配置标的,但应当让特朗普政府清楚,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是只能购买美债。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根本离不开美国国债,这是不对的。相比单纯地购买一国债券,进口是一种效率更高,也更为主动的资产配置方式。
《21世纪》:减小贸易顺差是否会影响流动性投放以及人民币汇率?
魏建国:贸易顺差缩小不会造成流动性紧缩和人民币汇率上的波动。如今,中国的流动性投放有多种渠道,而不限于外汇占款。
更重要的是,扩大进口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一步,这比对外承包、基建、货币互换来得更快。实际上,过去美国也正是有着巨大的进口市场才维持了美元国际化的地位。中国扩大进口同样能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
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由于币值坚挺,更多国家的央行愿意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二、外国老百姓喜欢,我到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越南,他们很多人都说,相对绿票子、蓝票子,他们现在更喜欢红票子;三、本国老百姓喜欢,持有人民币可以更方便地到国外去旅游、留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